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安焘诰命不送给事中书读非便奏元祐元年三月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九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六
臣伏见安焘之命不送给事中书读,大于法非便。
臣与刘挚等已尝论奏,拳拳之诚,谅烦圣览。
臣今为陛下反复思虑,此事实系国体,有不可者四,须至再具奏陈,冒浼天听。
给事中之职,主读制敕,许駮正奏覆,陛下不使之读,是废其职也。
朝廷设官任人,而自废其职,无以训四方、示万世。
门下省录黄于给事中,字不书臣某之名,而书曰奉圣旨,不送给事中书读;
尚书省遂受而付于吏部,出告亦如此书。
臣不知合何法式、成何制命?
此一不可也。
小人之情,巧伪险诈,善窥朝廷之衅隙,欲逞其志。
虽防闲禁约,谨严周密,而犹有挠乱法度以侥幸者,陛下倘谓此事已行,难于更改,不恤人言而遂行之,他日或有权臣女谒干请希求非分之事,攀援此例,乞不付门下省施行,臣恐陛下无以却其说。
盖已开之于前,则难塞之于后,此二不可也。
夫三省大臣,皆与国家维持纲纪而同其休戚者,今朝廷出令未合于法度,而门下侍郎不駮正,尚书仆丞亦不论奏,惟默默奉行,以付有司,若万一更有大事,处置之间,或不中于机会,则谁为陛下救其失误?
此三不可也。
自陛下临政以来,开广言路,台谏所奏,尽蒙听纳,万分有一可裨治道。
今以安焘之故独不允从。
深恐言事之臣上畏天威,自今以去,不敢极论得失,陛下聪明亦或因而壅蔽,此四不可也。
夫举一事而有四不可,在陛下处之甚难,以臣思之甚易,何则?
改过不吝,明王之盛德;
耻过作非,古人之深戒。
故曰:「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又曰:「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
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且万机之繁,亲总独断,不容无失,能知其失而正之,则为得矣,其于圣政,殊不为累。
今台谏论列未已,士大夫之议纷纷,二人者必不敢受命。
陛下若令閤门缴纳安焘、范纯仁告身,续降指挥,述其辞免之意,除二人皆为同知院事,由门下省施行,则台谏更不条奏,士大夫之议帖然,二人者不敢不拜,上全国体,下允公论,此所谓甚易而不难处也。
况反汗之嫌小,而废法之失大,愿陛下权其轻重而行,臣不胜恳激待罪之至。
安焘元祐元年闰二月1086年2月 北宋 · 孙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闻有旨,安焘知枢密院权给事中王岩叟封还不下。
臣以为安焘材识未有过人者,臣尝论执政数人皆当罢黜,其一也。
臣以言韩缜未效,未敢论列,今陛下乃以知枢密院,则是已迁矣,臣安得晏然而已乎?
之材能,不为士大夫所称,徒以举进士名在第三,因缘以至馆职,先朝逐去言事臣僚过多,无人可用,故得备位于朝。
已而遣使高丽,以使者,不以海道为辞,亦人臣之常事耳,遂稍擢至户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之才品,中人以下。
臣窃以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陛下进退大臣,以新庶政,若在所先罢者也。
不谓陛下因惇之罢,拔范纯仁密院纯仁立朝本末,习知边事,非之比也。
朝议以为陛下于安焘未忍即有所去,则亦以为同知院事,令与纯仁同列而处其上可也,何遽迁之乎?
臣以为岩叟封还,稍为举职,伏乞特留圣念。
四月十八日连帅毋丘厚卿三圣院即事 南宋 · 李壁
 押寒韵
送客来山寺,客去独凭栏。
新篁已解箨,莹眼青琅玕
玉台居上头,连峰郁巑岏。
清泉动古甃,凉飔发轻纨。
黄云刮欲空,子规鸣声酸。
秋种亦已布,豆菽行漫漫。
诚知藩寄忝,但愿农亩安。
归路转沙碛,广川澄澜
物色固自好,我忧何当宽。
安焘差除不当奏元祐元年闰二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
臣伏闻同知枢密院事安焘知枢密院事
臣窃以朝廷进用大臣必以有德,其次以有功。
然后上重国体,下献公论。
谨按备位执政以来,未闻有一善见称于人,亦不闻有一言少补于国。
朋附章惇,助其强横,以养交固宠,中外鄙之。
既贬逐,亦自当罢去。
陛下笃于恩旧,尚且包含,固已为之幸。
岂可一旦无故超越左右两丞及门下、中书侍郎而暴有进擢?
臣不知陛下以何名进,谓有德邪?
有功邪?
诚无以慰天下之望,止言者之辞。
臣欲乞圣慈如未欲失大体罢,祇乞且令依旧为同知枢密院事
于圣恩无所伤,于焘无所害,于名器为重,于公议必服。
况今制命未下,追止无难,伏望速赐处分。
〔贴黄〕臣早来面奉德音,以受遗旧人,欲全恩礼。
臣以谓无功德,有罪恶。
不使罢去,足以为恩!
岂宜更有不次迁擢?
恐命令既下,言者必须交攻。
至于理道所极,则之旧位亦不可保,却亏失恩遇。
伏望但令同知本院,以允清议。
乞追还差除安焘告命劄子元祐元年闰二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国朝诸臣奏议》卷五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八
臣等伏闻除安焘知枢密院事,因给事中两次封駮不当,遂蒙特降指挥,更不施行送本官书读,直下吏部施行。
臣等窃见安焘差除,未论当否。
然朝廷命令之出,必由门下书读、省审而后行。
所以审重防察,示至公于天下也。
今陛下除一大臣,因其封駮不当,遂废给事中职业,不令书读,则是命大臣以私矣!
私门一开,将何以振肃公道,维持纪纲乎?
伏惟陛下临御以来,政事之举皆合至公,独此一事设施乖戾,恐于盛德所损不细,臣等深为陛下惜之。
伏望速降指挥,追还所除告命,及详览臣僚前后论列安焘章疏,别赐指挥,以全朝廷典法。
〔贴黄〕制敕不由门下及省审、书读不备,则不成命令,其经历之司必不敢放过,被受之人必不敢当。
乞追还安焘等告命奏元祐元年三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五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一、《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八、《右编》卷三○
臣近见安焘、范纯仁告命不由给事中,直付所司,臣以谓朝廷之大失政也。
故寻具状及与台谏官连状共四次论列,至今未蒙追正。
臣诚不知陛下命令不使给事中书读,此何意也?
将惮其封駮耶?
厌其封駮耶?
天下之理,不过是非当否而已。
陛下试思之,今日进用等若果当,其人不夤私授,则天下必以为是。
给事中虽百十封駮,犹当终使之经历而后行,不然罢其人可也。
等之进不由公道,理有未安,天下不以为是。
给事中乃能封还駮正,则是拾遗救失,善守其官有补于国者,陛下当嘉纳而改为之,乃盛德事也。
不当厌惮其言而废其职也。
今陛下以给事中之言为是耶?
为非耶?
而陛下何故自隳典宪,为此委曲行政?
不由于直道命官,乃出于斜封,不知谁为陛下建此谋者?
今于门下之录黄明书云:「奉圣旨更不送给事中书读」。
吏部之告身给事中衔下明书云:「奉圣旨不书读」。
制命乖当,未见有如此者!
实恐取谤于四方,贻讥于后世,不可忽也。
录黄初下,既见批旨,则门下侍郎合行进駮,不合放出;
既出之后,尚书省左、右仆射左、右丞亦合执奏,不合承行;
既行之后,命令不全,吏部亦合申禀,不合书告。
是官司上下皆阿谀茍且,失其职守,坏乱纪纲,成此谬误,以累圣德。
臣不知陛下以名器食禄养大臣、置百官,将何所用之?
凡人主出令差误,古今所不能无,但左右之臣将顺救正之,则不至于成其失矣。
况皇帝陛下富于春秋渊嘿之日,而太皇太后陛下听政不出房闼之时乎?
夫斜封墨敕,滥官横赏,乃前古之所以召乱者也。
今大臣欲以此事误陛下,若门户一开,何所不有?
欲望圣慈询问大臣,命令如此施行是与不是?
苟以为是,则可谓罔上迷国;
茍知其非而不言,则可谓不忠。
尚可以任人之国乎!
伏请速降指挥,追还等告命,依国朝典故行之。
所有门下侍郎尚书省官属吏部官吏各有前项罪状,伏乞以臣此章并前后论列文字付外施行。
〔贴黄〕进任大臣而不使告命遍历门下,乃是陛下先以私自处也。
制书不全而受之,是臣下以私自进也。
上下如此,则何以厌伏中外?
臣固知等之必不敢受也。
〔又贴黄〕焘蒙恩遇,未赐罢免,已可谓幸,若又超迁,度越众人,实不足以允公议。
欲乞检会臣前奏,且留同知本院,其范纯仁告命伏乞追改,别作制行下。
〔又贴黄〕陛下临御方踰年,正当谨守祖宗法度,以销厌权僭。
今差除告命偶有差失,左右执政既不肯建明,而台谏之言又不蒙听纳,则朝廷阙失,谁复救之?
陛下已沮坏给事中所守,而又隳言路职业,臣所以夙夜懮惧,不能自已。
非独论之进退,而上惜朝廷纪纲,所以防微杜渐而已。
再言安焘差除不当奏元祐元年三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八
臣近以安焘差除未安,制命施行未审,累具状并与官属连状论列,未蒙指挥
臣恭惟陛下圣明,洞察万事,料于此事非难可否。
但恐以近日未曾延对执政,必然候帘听日更欲访问,然后改正。
臣以谓此事是非极甚明白,伏望更赐省览臣等前后章疏。
今不若出自圣断,但追取等告身,将范纯仁除命作别制行下,其宜依本官辞免,止令同知本院。
祇可批降指挥付三省施行,便可了当。
今来逐官告身久在閤门,外言纷纷,无益盛德。
所有门下、尚书省经历奉行,见制敕未完,并不建明论奏,依阿茍且,致陛下命令不由至公直道而行,实误圣政。
大臣如此,不可不有所戒责。
以申典宪,以励臣节。
伏乞降臣僚文字付外,速赐施行。
〔贴黄〕臣近曾奏闻谓三省亦皆不置长官,今枢密院祇置同知两员,实无违碍。
伏乞圣慈详酌。
〔又贴黄〕告命未完,焘等自不敢祗受,则于理须正改。
〔又贴黄〕臣等烦言冒渎天听多矣,罪不容诛。
然非有他也,职在言路。
又恃圣度包纳,故欲自竭以报恩遇而已。
臣窃虑奸邪之言以谓朝廷命令行而臣等乃欲回改,以此疑惑圣听。
伏乞深察是非之理。
臣死罪。
乞罢安焘并正门下尚书诸官之罪劄子元祐元年三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八
臣等累次论奏安焘知枢密院不当,其录黄不令给事中书读及历受付官司并不复奏,乞寝罢追改及正其罪。
今已数日,未赐俞允。
臣等以谓朝廷高爵重位,非有德与功不可虚授。
若以恩礼假借,则不协公议。
安焘才望素轻,备位枢府已为忝幸,一日骤有迁进,躐过众人,士论纷然,以为朝廷拜枢府之长殊不遴选,非所以镇社稷,服四夷也。
命令既出,给事中不得书读,于法式未备而施行,门下一省官存职废,纪纲紊乱自此事始!
尚书仆射左右丞皆无一言建明执奏遂付有司,乃是上下废法,中外徇私,何以训治四方,维持万世?
所系甚大,极可骇叹。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保佑圣德,以修正法度为急,忽有此举,人皆惜之。
非独惜安焘差除之过分,盖惜国家法度之废失也!
伏望圣慈检会臣等累次论列事理并今来奏陈,寝罢安焘除命,所有经历受付官司并乞早正其罪。
范纯仁黄指挥仍乞由门下省书读省审施行。
再乞罢安焘并正门下尚书诸官之罪劄子元祐元年三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七
臣等近以安焘除命未当,及因给事中封駮遂不令书读行下,累具论列,并弹劾门下、尚书省经历官司。
至今未蒙追改施行,臣等待罪风宪,见朝廷纲纪颓废,命令乖失,茍不竭尽死力以救补之,则陛下何用置言路?
臣等何颜在官次?
自陛下临御以来,以至公为心,直道为政,故凡见于施为者皆大服天下之心。
今忽然行此一事,惊骇物听,与从来政事大异,甚非所望于陛下者!
安焘德薄望轻,不自卓立,朋附章惇,依阿其间。
今度越众人,无故进位,已失公议,而又制敕不循典故,袭斜封以避官司封駮。
不意圣朝为此,此必有奸邪之论以误陛下。
殊不知中书宣奉行,门下之省审读乃历代典章,一有不备则不成制命,等安敢受之哉!
夫圣人善能救过,不能无过。
故六经不美尧之任己,而美其舍己。
不称汤之无过,而称其改过。
今陛下追此事无甚难也,于閤门告身,罢宪新命,且令依旧同知外,范纯仁自从别制宣下。
门下侍郎尚书仆、丞吏部等经历奉行官司皆不能建明执奏,诖误圣朝,各付有司明正其罪。
使中外释然知朝廷尊严,典宪振肃,以销侥倖之望,杜绝私邪之谋,而成就陛下纳谏之盛德。
在陛下一言而已,何迟迟而不为也?
臣等不胜听命待罪激切之至。
〔贴黄〕陛下开奖言路,多见听纳,何独于此一事不蒙开允?
缘朝廷正宜守纲纪,重命令,今差误非小失,臣等所以不避烦渎,期于得请则已。
伏望检会前后累状,付外施行。
乞罢张璪权留安焘李清臣劄子元祐元年九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七
臣窃惟辅弼之进退,皆系国家大体,人君不可以不谨也。
进之必以其道,退之必以其理,则天下莫不为宜矣。
今大飨礼成,风闻中书侍郎张璪、同知枢密院事安、尚书左丞李清臣皆欲上章辞位。
夫此三人者,并受神宗顾托之命,一旦同时求退,臣疑陛下必有所难之也。
虽然,臣以为无难也。
俱去之则难,俱留之则难。
盖俱留之,则害天下而屈公论;
俱去之,则伤国体而惑人情。
今于三人之中察事考迹,权其轻重,则有必宜去者,不必去者。
臣请论之。
以倾邪柔佞,窃位最久。
朋奸害政,卖恩营私,前后言者累疏其罪。
臣曾上殿,亦屡蒙宣谕,以谓过大礼必听去,自此臣更不复论列。
今大飨已毕,之引退乃其时也,陛下许之亦其时也。
得掩其奸恶,以礼罢去,盖已幸矣。
朝廷虽有失刑漏网,而得其不在要路,不为政事之害,斯亦足矣。
此臣所谓必宜去者也。
若乃清臣,则稍异于,皆不以节行自励,龊龊在位。
然而比于辈,未有显罪。
陛下若特以其受遗之故,且为留之,实有其名,亦无甚害。
此臣所谓不必去者也。
恭为神宗皇帝弃天下,今未大祥,若顾命之臣尽去不存,诚恐小人私害,为国生患。
臣之区区在此,欲望圣明照察。
于三人中罢所以安天下,留清臣所以明陛下不忘先朝受遗旧臣之意,全国大体,以镇群下。
考之公议,谁曰不然?
臣蒙被厚恩,有所见,不敢避犯分非职之诛,庶补万一。
〔贴黄〕退执政非臣所宜预知也。
然辱在言路,事干国体者,理合上闻,不敢自为形迹。
昨者本候上殿面奏,新过大礼,未有班次。
又虑稽缓不及于事,故具简牍。
伏望鉴察省览讫,特赐留中。
〔又贴黄〕臣非谓清臣宜在执政也,又非私于二人为之游说也。
但以其被先帝顾托,又今年未大祥,恐须且留之,假借二人成就朝廷事体,更俟徐徐渐作次第罢之未晚也。
非如蔡确、章惇及张璪皆罪恶暴著,先当去之。
安焘知枢密院事元符三年十一月戊寅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四七、《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一
朕祗绍天命,率时昭考。
人惟求旧,政贵有常。
盖典刑不若老成,而高才必有厚德。
与之图事揆策,庶务协谋计安。
矧钧枢辅弼之臣,皆帷幄股肱之寄,虚而不补,非贤罔居。
具官安焘惇大而有容,直方而不挠。
识足以任天下之重,气足以潜君子之刚。
擢自裕陵,进陪机筦;
受知先帝,复宰司
独立而无朋,攘袂而正议
挺特有不夺之志,逡巡多易退之风。
岁寒之后凋,鉴明尘垢之不止。
累年去国,注想仪刑。
俾领真祠,入侍经幄
逮兹燕见,允协师虞。
其还近班,复冠西府
惟正人之用舍,系国步之污隆。
朕方居安而虑危,尔其以静而制动。
俾威灵憺乎殊俗,而帝命式于九围。
永肩一心,同底于道。
责降安焘等诏崇宁元年五月乙丑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一
观文殿学士、知河南府安焘降充端明殿学士
龙图阁学士、知润州王觌降充龙图阁直学士
枢密直学士、知越州丰稷降充宝文阁待制
显谟阁待制、知颍昌府陈次升降充集贤殿修撰
左朝议大夫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吕仲甫落职;
资政殿大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李清臣夺职,追所赠官,并例外所得恩例指挥更不施行。
安焘元祐四年六月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
臣等伏见安焘蔡确、章惇之党,朝廷独未罢免,中外之论,固已不平。
今其母年高久病,自当谒告,省侍医药。
然犹造朝视事,无异平日。
次相虚位,徼倖进用,󲦤绅指目,无不鄙薄。
大臣如此,恐无以助成陛下孝治之风。
伏望圣慈,察其有忘亲贪位之心,特给宽假,使之侍疾。
明堂执政安焘加恩制1086年9月13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于皇烈考,属余大器。
夙夜祗惧,若涉冰渊。
乃者飨帝合宫,风雨时若。
肆眚象魏,讴歌聿归。
惟天人之应,萃于眇躬;
盖左右之助,实赖将相
具官安焘,奋自儒术,为时名臣。
燮和兵戎,无伤财害民之警;
持守法度,有送往事居之忠。
迨兹庆成,均被兹告。
井邑之赐,国有旧章。
与民同休,居宠无愧
可。
赐新除知枢密院安焘辞免恩命不允诏元祐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五、《苏文忠公全集》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安焘:人才之难,从古所叹。
图任以旧,为国之常。
卿以环异之资,艰难之寄。
勤劳靡懈,望实愈隆。
虽云超升,不改畴昔。
徒以任之既久,则责之宜专,知无不为,乃所望于卿者。
卑以自牧,亦何补于国哉。
正议大夫知枢密院事安焘生日诏元祐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六、《苏文忠公全集》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安焘:桑弧告庆,降哲辅于兹辰;
䌽服拜嘉,冠荣名于当代。
祗服朕命,益寿乃亲。
赐新除右光禄大夫依前知枢密院事安焘辞恩命不允诏元祐三年四月八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六、《苏文忠公全集》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安焘:卿谋国之重,历年于兹。
纪纲修明,中外宁辑。
夫图任共政,所忧者大;
则久劳迁秩,亦理之常。
虽固执于撝谦,恐难回于成命。
往服休宠,以彰眷怀。
正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安焘乞退不允诏元祐元年七月十三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五、《苏文忠公全集》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安焘:卿才当其位,义不辞劳。
内之枢机之谋,外之疆埸之议。
既当身任其责,难以家事为辞。
而况并奉君亲,两全忠孝。
进无不得,退以何名。
卿之所求,固非矫激;
朕之不许,亦岂空文。
亟还厥官,无烦再命。
正议大夫知枢密院事安焘辞免迁官恩命允诏元祐三年四月十五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六、《苏文忠公全集》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安焘:卿国之隽辅,位冠枢庭
以时褒升,岂待功阀。
而能力辞宠命,欲以身率群臣,使廉耻相先,名器益重。
勉从来请,以笃此风。
正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安焘乞外郡不允断来章批答口宣元祐元年十一月十六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七、《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有敕:卿职在枢要,表仪百官。
进当以礼,退当以义。
今兹求退,其义安在?
亟还视事,毋复固辞。